聲明:本文為《軍事世界畫刊》雜志供《新浪軍事》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為解決打航母問題,蘇聯(lián)從70年代開始進行反航母“撒手锏”武器的研制,取得了很大進展。以下是幾種俄羅斯海軍現(xiàn)役及出口的重點反航母武器。
“拉達”級柴電潛艇
2005年3月10日,“拉達”級柴電潛艇(677型)首艇“圣彼得堡”號在俄海軍上將造船廠正式移交俄波羅的海艦隊,成為該艦隊近10年來獲得的第一艘先進作戰(zhàn)艦艇。據研制該潛艇的紅寶石中央設計局稱,“拉達”級潛艇應用了許多新的系統(tǒng),在設計上也有諸多創(chuàng)新。俄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瓦盧耶夫稱它是“俄海軍300年裝備史上隱身性能最好、噪聲最小、性價比最高”的潛艇。它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服役,意味著今后北約艦艇在進出水下情況復雜的波羅的海時將要更NOd、心,因為這種有“海洋黑洞”之稱的水下幽靈幾乎難以被捕捉到。
“拉達”級是紅寶石中央設計局在“基洛”級636型常規(guī)動力潛艇基礎上研制出的第四代常規(guī)動力潛艇。新型潛艇在設計上多有創(chuàng)新,采用了大量新技術,包括從636型設計經驗發(fā)展而來的降噪新技術。該艇艇身為水滴形設計,外表短粗,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最佳降噪形狀。艇殼采用高強度AB-2鋼材,艇身表面敷設有消聲瓦,不但能吸收本艇噪音,還可以減少對主動聲吶的反射波。推進器采用7葉大側斜精加工螺旋槳,轉速降到250轉/分。柴油發(fā)動機被安置在軟墊上運轉,還對艇內高噪聲設備加裝了消聲器、隔音罩?!袄_”級潛艇的噪音降到了110分貝,與海洋背景噪音相差無幾,因此可以在敵方艦艇渾然不知的情況下發(fā)起致命攻擊。
“拉達”級柴電潛艇長67米、寬7.1米,標準排水量為1950噸,水下排水量為2650噸。與傳統(tǒng)的柴電潛艇必須經常浮出水面、啟動柴油發(fā)動機充電的“致命弱點”相比,“拉達”級采用了世界新一代常規(guī)潛艇流行的不依賴空氣推進(AtP)裝置,這種裝置通過在艇內安裝燃料電池提供動力,提高水下續(xù)航時間?!袄_”級采用兩組堿性燃料電池系統(tǒng),同時還有一套功率41 00千瓦的柴電動力裝置。整套燃料電池動力裝置的功率為300千瓦,能保證潛艇在水下以3.5節(jié)的速度持續(xù)航行20天。該級艇的水下最大航速21節(jié),水面最大航速為10~11節(jié),通氣管狀態(tài)下續(xù)航能力為4000海里,7節(jié),自持力45天,水下繼航能力為650海里/3節(jié),下潛深度250米。
“拉達”級潛艇的自動化程度和電子設備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裝有“利蒂”綜合作戰(zhàn)系統(tǒng)和“利拉”聲吶系統(tǒng)。艇上的自動化指控系統(tǒng)的操作都集中在主控室內,操作員通過8個彩色多功能控制臺操作所有的艇裝系統(tǒng)。各種傳感器通過先進的數據總線與自動化指揮和武器控制系統(tǒng)連接在一起,從傳感器獲得的戰(zhàn)場信息能快速得到自動加工、分析,并顯示在控制臺屏幕上。“拉達”級潛艇能夠先于敵方發(fā)現(xiàn)目標,并在敵方潛艇位置數據被輸入系統(tǒng)1 5秒后即實施攻擊。由于自動化程度高,潛艇的艇員編制僅為34~41人,遠小于“基洛”636型。
同樣令西方國家感到畏懼的,是“拉達”級艇上強大而繁多的武器裝備:6個直徑533毫米的魚雷發(fā)射管,可發(fā)射53型線導魚雷、中近程SS-N一15反潛導彈、“俱樂部S”反艦巡航導彈。艇上最多可攜帶18枚魚雷或導彈,快速裝填裝置令西方常規(guī)潛艇望塵莫及。為了應對日趨嚴重的航空反潛威脅,紅寶石設計局甚至為“拉達”級潛艇研制了水下發(fā)射的SA-N-25潛射防空導彈。該導彈將置于一個標準的圓筒形貯存/發(fā)射容器中,容器外徑與潛艇533毫米魚雷發(fā)射管匹配,可以迅速裝填入發(fā)射管。SA-N-25導彈從“拉達”級潛艇像魚雷一樣射出后,火箭發(fā)動機即刻點燃,導彈迅速沖出海面。導彈上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在出水瞬間開始工作。它既可以自主捕獲空中目標、實施攻擊,又可通過光纖雙向傳輸信息由潛艇內的操作人員遙控攻擊。防空導彈的發(fā)射容器長7米,空重1200千克;導彈重120千克,射程18千米,以3倍聲速飛行,具有全自主、全向攻擊能力,從而可以極大地削弱反潛直升機等空中平臺的威脅。“拉達”級艇還能夠攜帶30枚水雷封鎖水道,這一點對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相當有吸引力。
另據英國《簡氏國際防務評論》報道,2004年9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附近舉行的非洲航天航空和防務展上,俄羅斯紅寶石中央設計局展示了一艘延長了一段艙體的“拉達”級常規(guī)潛艇的模型,這段7米長的艙體可以容納8枚垂直發(fā)射的“布拉莫斯”反艦巡航導彈。“布拉莫斯”導彈是印度國防研究和開發(fā)組織與俄羅斯彩虹機械設計局聯(lián)合開發(fā)的,采用沖壓噴氣發(fā)動機,超聲速飛行;最大射程290千米,具有對地攻擊能力,可換裝核戰(zhàn)斗部;只需1枚命中,航空母艦就會粉身碎骨。
“現(xiàn)代II”級導彈驅逐艦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道,2005年底之前,俄羅斯北方造船廠向外國客戶移交2艘956EM型“現(xiàn)代Ⅱ”級導彈驅逐艦。該級艦是專為遠程反艦任務而設計的,將與遠程反潛艦、核潛艇以及陸基轟炸機協(xié)同,摧毀闖入己方導彈核潛艇活動領域、攔截己方潛艇的敵航母編隊。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資深海軍編輯切尼·夏普稱,“現(xiàn)代Ⅱ”級綜合了俄羅斯最新戰(zhàn)艦制造技術,在重點部位采用類似俄羅斯為印度制造的“17號工程”(P roject 17)護衛(wèi)艦那樣的隱身技術。
“現(xiàn)代Ⅱ”級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增至7940噸,長156.5米、寬1.72米,吃水5.96米。從目前公布的示意圖看,“現(xiàn)代Ⅱ”級的艦橋低矮,艦首部干舷較高,可以改善遠洋航行的性能。兩舷從艉部到艦橋前方附近有明顯的折角線,艦艉為方形。采用小長寬比的寬艦型,水線面系數較大。盡管這種艦型會使最高航速受到影響,但增加了艦艇的適航性。艦體采用高強度鋼材制造,全艦由15道橫隔壁分割成16個水密艙,可保證任意相鄰的3個艙進水而不會翻沉。每個艙段和重要部位都設置有多種消防設備,并有專門的損管部門。重點艙門可以密封,使全艦具有良好的內部防護能力。艦上乘員有344人。為適應遠洋航行,艦上提高了居住舒適性,平均居住面積為軍官5平方米士官3平方米、水米。艦內設有空調和通風系統(tǒng),對改善艙內作業(yè)有很大幫助。
至于動力系統(tǒng),早期的“現(xiàn)代”級采用蒸汽動力裝置,有4臺鍋爐和2臺汽輪饑,總功率12萬馬力,采用雙軸驅動,最高航速32.7節(jié)。在裝載最大燃料以18節(jié)航行時,續(xù)航力有6100海里。目前,關于“現(xiàn)代Ⅱ”級的動力系統(tǒng)是否采用最新式的燃氣輪機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頭制導系統(tǒng)搜索角度為±45。;高空飛行的巡航高度15000米,由慣性制導,接近目標時下降到5~10米;在距目標25千米處,抗干擾的雷達自動制導系統(tǒng)開始追蹤目標。
出于成本考慮,“現(xiàn)代Ⅱ”級防空系統(tǒng)提高水平是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采用比“現(xiàn)代”級上SA-N-7更好的SA—N-17“烏拉爾”中程防空導彈,備彈量64枚,能夠對多個目標進行跟蹤,并讓6枚導彈同日寸進行瞄準。SA—N一17的射程為40~50千米,飛行速度3馬赫,可對付戰(zhàn)機和反艦導彈等目標。導彈在中段采用慣性加彈道修正指令制導,末段為半主動雷達制導。指令制導可讓導彈在中段飛行時節(jié)約能量,從而增加射程。
P-700“花崗巖”超聲速反艦導彈
世界上最有威脅的武器是什么讓俄羅斯人的解釋是既能讓敵人一無所知、而性能又具有一流水準的武器,符合此種要求的武器就存在于俄羅斯海軍的驕傲——“彼得大帝”號巡洋艦上。它配備的P-700“花崗巖”超聲速反艦導彈是任何軍艦都為之膽寒的強大武器,即使航空母艦也不例外。
P一700反艦導彈長10米,發(fā)射質量7000千克,飛行速度為2.5馬赫。蘇聯(lián)/俄羅斯導彈歷來追尋“大且重”的設計理念,靠增大導彈的幾何尺寸和發(fā)射質量來提高導彈的打擊能力,以便能夠對美國航母構成實質性威脅。導彈采用整體式沖壓發(fā)動機,彈體為變直徑圓柱體,中部較粗,呈鼓形。頭部為沖壓發(fā)動機環(huán)形進氣道,彈體中部有一對較小的上單翼,可以折疊,后部有呈“X”形配置的尾翼,對飛行姿態(tài)進行控制。
據俄羅斯零星資料顯示,“花崗巖”導彈的制導系統(tǒng)廣泛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彈上計算機儲存有現(xiàn)代各類戰(zhàn)艦的數據、可能采用的戰(zhàn)術編隊、敵方可能使用的電子對抗技術以及躲避防空系統(tǒng)的方法?!盎◢弾r”可以選擇目標并將其分類,然后選擇一種最佳打擊策略。在齊射攻擊中,導彈能自主決定攻擊編隊里的哪個目標,并自主實施最佳戰(zhàn)術機動,攻擊該目標。一旦艦隊中的主要目標被摧毀,剩下的導彈將攻擊編隊中別的艦艇。這樣的自主程度對導彈的智能化程度要求相當高,導彈相互間必須具有高性能的數據鏈。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相關專題:軍事世界畫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