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七E戰(zhàn)機曾面臨生死存亡的命運
用不懈的奮斗詮釋激情
——記“航空金獎”獲得者、殲七E型機總設計師陸英育
邵激揚
“干航空的,一生能干幾個機型?能在祖國的航空工業(yè)領導一個機型設計,是我平生最大的夙愿?!薄昂娇战皙劇鲍@得者、殲七E型機總設計師陸英育這樣描述自己一生所致力的祖國航空事業(yè)。從事航空事業(yè)40多年來,歷經風風雨雨,陸英育從來沒停止過追求,激情是他不懈努力的動力。
1960年,陸英育從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空氣動力學專業(yè)畢業(yè)來到一航成飛,一直從事設計技術工作。他先后參加過殲五甲、殲教五和殲七各型飛機的設計研制工作。陸英育曾主管批生產技術,為優(yōu)質批生產做了不少技術管理和技術攻關工作,他還在外貿飛機上首次嘗試按用戶要求改進座艙布局,配裝用戶國家的武器,取得成功。從1978年至1991年的十多年間,他組織領導殲七系列飛機的疲勞定壽工作,使飛機的大修期由600小時延長到1000小時,總壽命由1800小時延長到3000小時。該成果獲得了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還合并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他擔任殲七E飛機總設計師期間,主持了三家三型發(fā)動機的選型試飛,與西工大合作開展了帶前后緣機動襟翼的雙三角機翼布局研究,從而贏得了改型飛機立項,目前已為成飛公司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延續(xù)了殲七系列飛機穩(wěn)定的批生產。此項研制獲得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干了一輩子航空,陸英育有一句發(fā)自肺腑的體會:“干航空的,能干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庇绕涫菤炂逧型機的研制,經過了無數的坎坎坷坷,讓陸英育深深體會到其間的酸甜苦辣。
1987年,殲七E型機立項。作為E型機的總設計師,陸英育精心組織和策劃了各種吹風和試驗。為確保吹風和試驗的科學性與可靠性,每一輪試驗,陸英育都親自趕赴現場,以便掌握第一手資料。有時候買的票沒座,他就干脆拿張報紙坐在過道上。有時列車晚點半夜才到,招待所早已關門,他就從窗子翻進去。
1990年5月18日,殲七E型機成功首飛。在當晚的慶功會后,陸英育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對幾年來的艱辛歷程的感慨,50多歲的他激動地大哭起來。然而,首飛成功遠遠不能說明E型機的研制成功。困難接踵而至,E型機先后出現“副翼嗡鳴”、“自動上仰”、“平顯多次燒壞”等故障。在陸英育的帶領下,該項目的所有參研人員通過自己艱辛地努力,終于取得了1993年贏得了當年設計定型、當年交付的勝利。
飛機交付部隊后不久,又出現了“縱向飄擺”等問題,空軍三次要求飛機停飛。殲7E型飛機再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命運。頂著巨大的壓力,陸英育和攻關組的同志們廢寢忘食,對飛機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問題查找。他深入部隊,曾在3個月內多次到現場解決問題,并自己扛去40多斤重的助力器。在以陸英育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專家嘔心瀝血的工作下,在全體參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殲七E型機最終取得了極大成功,成為受到部隊歡迎的主力機種,出勤率達到90%以上;1995年,“八一”飛行表演大隊換裝了殲七E型機,向世人展示中國空軍的風采。
多少年來,陸英育憑著頑強的毅力和果敢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表率和模范帶頭作用,影響、帶動著廣大設計員共同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推動著祖國航空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如今,年過花甲的陸英育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仍然怕每天沒有事可做,身體力行著“航空報國,追求第一”的理念。在陸英育的心中,只有奮斗,才能證明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奮斗,才能無愧祖國,無愧榮譽。 (攝影 沈 峰)
——記“航空金獎”獲得者、殲七E型機總設計師陸英育
邵激揚
“干航空的,一生能干幾個機型?能在祖國的航空工業(yè)領導一個機型設計,是我平生最大的夙愿?!薄昂娇战皙劇鲍@得者、殲七E型機總設計師陸英育這樣描述自己一生所致力的祖國航空事業(yè)。從事航空事業(yè)40多年來,歷經風風雨雨,陸英育從來沒停止過追求,激情是他不懈努力的動力。
1960年,陸英育從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空氣動力學專業(yè)畢業(yè)來到一航成飛,一直從事設計技術工作。他先后參加過殲五甲、殲教五和殲七各型飛機的設計研制工作。陸英育曾主管批生產技術,為優(yōu)質批生產做了不少技術管理和技術攻關工作,他還在外貿飛機上首次嘗試按用戶要求改進座艙布局,配裝用戶國家的武器,取得成功。從1978年至1991年的十多年間,他組織領導殲七系列飛機的疲勞定壽工作,使飛機的大修期由600小時延長到1000小時,總壽命由1800小時延長到3000小時。該成果獲得了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還合并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他擔任殲七E飛機總設計師期間,主持了三家三型發(fā)動機的選型試飛,與西工大合作開展了帶前后緣機動襟翼的雙三角機翼布局研究,從而贏得了改型飛機立項,目前已為成飛公司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延續(xù)了殲七系列飛機穩(wěn)定的批生產。此項研制獲得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干了一輩子航空,陸英育有一句發(fā)自肺腑的體會:“干航空的,能干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庇绕涫菤炂逧型機的研制,經過了無數的坎坎坷坷,讓陸英育深深體會到其間的酸甜苦辣。
1987年,殲七E型機立項。作為E型機的總設計師,陸英育精心組織和策劃了各種吹風和試驗。為確保吹風和試驗的科學性與可靠性,每一輪試驗,陸英育都親自趕赴現場,以便掌握第一手資料。有時候買的票沒座,他就干脆拿張報紙坐在過道上。有時列車晚點半夜才到,招待所早已關門,他就從窗子翻進去。
1990年5月18日,殲七E型機成功首飛。在當晚的慶功會后,陸英育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對幾年來的艱辛歷程的感慨,50多歲的他激動地大哭起來。然而,首飛成功遠遠不能說明E型機的研制成功。困難接踵而至,E型機先后出現“副翼嗡鳴”、“自動上仰”、“平顯多次燒壞”等故障。在陸英育的帶領下,該項目的所有參研人員通過自己艱辛地努力,終于取得了1993年贏得了當年設計定型、當年交付的勝利。
飛機交付部隊后不久,又出現了“縱向飄擺”等問題,空軍三次要求飛機停飛。殲7E型飛機再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命運。頂著巨大的壓力,陸英育和攻關組的同志們廢寢忘食,對飛機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問題查找。他深入部隊,曾在3個月內多次到現場解決問題,并自己扛去40多斤重的助力器。在以陸英育為代表的老一代航空專家嘔心瀝血的工作下,在全體參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殲七E型機最終取得了極大成功,成為受到部隊歡迎的主力機種,出勤率達到90%以上;1995年,“八一”飛行表演大隊換裝了殲七E型機,向世人展示中國空軍的風采。
多少年來,陸英育憑著頑強的毅力和果敢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表率和模范帶頭作用,影響、帶動著廣大設計員共同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推動著祖國航空事業(yè)向前發(fā)展。如今,年過花甲的陸英育仍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仍然怕每天沒有事可做,身體力行著“航空報國,追求第一”的理念。在陸英育的心中,只有奮斗,才能證明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奮斗,才能無愧祖國,無愧榮譽。 (攝影 沈 峰)
分享到:
上一篇:國航首次實現遠程考試[ 10-19 ]
下一篇:歐洲議會委員渴望改進歐盟武器采購政策[ 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