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M-FR導彈成功完成從“戴高樂”號航母上的齊射試驗
[英國《簡氏國際防務評論》2005年7月報道]2005年5月25日,在北美東海岸,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成功進行了首次兩枚“紫菀-15”導彈的齊射發(fā)射試驗,這種由MBDA公司研制的導彈是SAAM-FR(法國艦對空反導系統(tǒng))海上自防御導彈系統(tǒng)的一部分。
此次發(fā)射試驗,是在一次法美聯(lián)合訓練演習中由法國海軍完成的,是2002年“戴高樂”號艦母服役以來進行了最新一次SAAM-FR系統(tǒng)的驗證試驗。
試驗的目標是采用兩枚“紫菀-15”導彈的齊射,檢驗SAAM-FR系統(tǒng)對付高亞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據MBDA稱,帶有實戰(zhàn)彈頭的兩枚導彈均直接命中,達到了試驗的所有目標。
在以前進行的發(fā)射試驗,包括“戴高樂”號航母和2004年在沙特海軍三艘SAWARI II護衛(wèi)艦上進行的發(fā)射試驗都成功完成。
在FSAF(未來面對空防御系列)導彈項目下,法國和意大利為兩國部隊研制和生產一系列地對空和艦對空防御系統(tǒng)。
MBDA公司作為主承包商研制的SAAM海軍防空導彈可將自防御擴大到針對幾千米內臨近的艦艇進行防御,對付各種飛機和掠海反艦導彈。
這種系統(tǒng)采用一部多功能雷達、一個指控單元和裝有“紫菀-15”導彈的“席爾瓦”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法國和意大利的SAAM系統(tǒng)除火控雷達外,配置基本相同,法國采用泰利斯公司的“阿拉貝爾”雷達,意大利采用阿萊尼亞·馬可尼系統(tǒng)公司提供的歐洲多功能相控陣雷達(EMPAR)。
SAAM系統(tǒng)的成功首次發(fā)射試驗是1999年進行的。2001年12月,法國海軍為“戴高樂”號航母接收了SAAM系統(tǒng),并于2002年10月成功完成導彈發(fā)射試驗。意大利型的SAAM系統(tǒng)于2002年12月完成了合格性驗證,將裝備在意大利海軍的新型航空母艦上。
2003年11月簽訂的一份合同表明“紫菀-15”導彈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中國船舶信息中心 曹一輝)
此次發(fā)射試驗,是在一次法美聯(lián)合訓練演習中由法國海軍完成的,是2002年“戴高樂”號艦母服役以來進行了最新一次SAAM-FR系統(tǒng)的驗證試驗。
試驗的目標是采用兩枚“紫菀-15”導彈的齊射,檢驗SAAM-FR系統(tǒng)對付高亞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據MBDA稱,帶有實戰(zhàn)彈頭的兩枚導彈均直接命中,達到了試驗的所有目標。
在以前進行的發(fā)射試驗,包括“戴高樂”號航母和2004年在沙特海軍三艘SAWARI II護衛(wèi)艦上進行的發(fā)射試驗都成功完成。
在FSAF(未來面對空防御系列)導彈項目下,法國和意大利為兩國部隊研制和生產一系列地對空和艦對空防御系統(tǒng)。
MBDA公司作為主承包商研制的SAAM海軍防空導彈可將自防御擴大到針對幾千米內臨近的艦艇進行防御,對付各種飛機和掠海反艦導彈。
這種系統(tǒng)采用一部多功能雷達、一個指控單元和裝有“紫菀-15”導彈的“席爾瓦”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法國和意大利的SAAM系統(tǒng)除火控雷達外,配置基本相同,法國采用泰利斯公司的“阿拉貝爾”雷達,意大利采用阿萊尼亞·馬可尼系統(tǒng)公司提供的歐洲多功能相控陣雷達(EMPAR)。
SAAM系統(tǒng)的成功首次發(fā)射試驗是1999年進行的。2001年12月,法國海軍為“戴高樂”號航母接收了SAAM系統(tǒng),并于2002年10月成功完成導彈發(fā)射試驗。意大利型的SAAM系統(tǒng)于2002年12月完成了合格性驗證,將裝備在意大利海軍的新型航空母艦上。
2003年11月簽訂的一份合同表明“紫菀-15”導彈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中國船舶信息中心 曹一輝)
分享到:
上一篇:美國試射民兵 III導彈[ 07-26 ]
下一篇:長春新機場通航在即 楊元元檢查指導[ 0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