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認為缺少規(guī)劃妨礙UAV采辦
[美國《今日防務》2006年4月7日報道] 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GAO)防務能力與管理主任莎倫·皮卡(Sharon Pickup)和采辦與資源管理主任邁克爾·薩利文(Michael Sullivan)在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HASC)作證時說,由于美國國防部在研制和采辦無人機(UAV)方面缺乏可行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導致了成本超支、交付拖后、重復建設和能力缺陷等問題的出現(xiàn)。
皮卡和薩利文說,沒有人否認UAV的重要性,它也正成為美軍中日益重要的裝備。截至2006年2月,美國國防部已擁有超過3000架UAV,其中約2000架正在伊拉克使用。美國國防部最近完成的四年度防務評審(QDR)提出,應制訂規(guī)劃來大幅增加對無人系統(tǒng)的投資,并大力擴展其未來的軍事使用。
但是,美國國防部恰恰缺乏可行的戰(zhàn)略計劃。這妨礙了UAV的部署,帶來了難以互用、帶寬瓶頸、空域沖突等問題。皮卡和薩利文將"全球鷹"(Global Hawk)和"捕食者"(Predator)這兩個UAV項目進行了對比來,稱它們之所以始似而終異,是因為采取了不同的采辦策略。"全球鷹"的采辦策略風險很高,導致了明顯的成本、進度和性能問題,推遲了某些預定能力的實現(xiàn)甚至干脆放棄要求,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四輪計劃或要求調整。作為對比,"捕食者"項目采用了與國防部的采辦指導相符的漸進式采辦策略,使之成本上漲和進度拖后問題相對來說較小。皮卡和薩利文認為,從以上例子可總結出的教訓是:采用漸進的增量式(incremental)采辦策略是明智的,應將"先飛再買"(fly before you buy)作為一項采辦原則。
按皮卡和薩利文的說法,最初"全球鷹"只是一個集成創(chuàng)新項目,只要求融合一些還算成熟的技術,對其要求也很合理。但項目進入采辦階段一年之后,對其要求開始逐漸加碼,例如搭載新型雷達和采用其他尚未得到驗證的技術,使有關原始創(chuàng)新的風險被引入到了項目中。接著,美空軍開始考慮將該機作為U-2高空偵察機的未來替換機種,后者預定在不久的將來退役。盡管美空軍沒有將此以計劃的形式明確并強制實施,但這種方向性的思路推動了它向該機提出許多的要求,這就是導致"全球鷹"項目迄今已進行四次調整的原因。(張洋 責編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