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設計的直徑5米立式風洞通氣試車成功
初冬時節(jié),川西北大山深處,一座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直徑5米立式風洞通氣試車成功。這是我國空氣動力科研史上一項重點基礎建設項目。然而,這項重點工程的施工建設組僅只有10個人。
10個人,聯(lián)系20多個建設施工單位——
工程質量就是生命
立式風洞作為大型工程項目,參與建設的單位有20多個。這就意味著風洞建設組平均每個人要負責兩個單位的施工管理、監(jiān)督與協(xié)調。怎樣確保工程質量,10位建設者面臨嚴峻考驗。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立式風洞屬于特裝工程,很多施工項目都沒有現(xiàn)成的質量標準可參照。早在開工建設之前,建設組就查閱參考了大量的文件資料,多次找專家請教,編寫出了《工程施工質量管理辦法》、《大型設備安裝質量管理辦法》等10個質量管理文件和多項制度,把工程建設全過程納入有效質量監(jiān)控之中。
建設組嚴格把關、精益求精。風洞引進了一種調控風洞風速的新型設備。經調試,該設備誤差值僅為2‰,達到了廠方的設計標準。然而,建設組并不滿足,向廠方提出進一步縮小誤差值的要求,經過一番交涉,廠方將誤差縮小到了1‰。
10個人,解決了10多項技術難題——
有挑戰(zhàn)才有動力
風洞建設涉及幾十個專業(yè),上百臺設備。一項新技術,就是一座大山。實現(xiàn)科研試驗指揮控制自動化,是擋在建設組面前的第一個“攔路虎”。在試驗控制中心,試驗值班長既要指揮全部參試操作手,還要控制各個子系統(tǒng)的微機,這就需要運用復雜的現(xiàn)代網絡技術。攻關的重任落在了建設組組長李德祥肩上。怎么辦?手頭幾乎沒有什么可以借鑒的資料,再加上人手緊張,不可能長時間出去“取經”……李德祥深知,攻不下這個難關,不但降低了系統(tǒng)的先進性,試驗值班長只能逐個查問每個試驗階段的效果,既繁瑣,又耽誤時間。
李德祥拼了!長達3個月,他日夜守在機房,終于把變頻器、高壓系統(tǒng)、低壓系統(tǒng)、風冷系統(tǒng)、監(jiān)控系統(tǒng)、測量系統(tǒng)組成了一個網絡,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使風洞建成后與其他低速風洞比,自動化程度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10個人,736個日日夜夜苦熬拼搏——
丹心一片鼓風雷
2003年4月,風洞建設剛剛起步,非典疫情肆虐。建設組副總設計師葉吉成帶領2名科技干部出差審查設計方案,一回來就被請進了隔離室,同事們每天把飯菜連同設計圖紙送到隔離室,他們“面壁設計”,一熬就是1個月。
2年多來,建設組的10位同志誰也沒有休過一天假。工程師熊建軍、何仕健參加高職評定,因為施工現(xiàn)場脫不開身,只得放棄資格考試機會。
負責風洞動力系統(tǒng)設計、土建電器部分的工程師王政,母親患重病要做手術,愛人給他打來電話,可動力系統(tǒng)正在通電調試,一刻也不能離開。直到母親病愈出院,王政也沒有去看過母親一次……
736個日日夜夜過去了,一座大型風洞拔地而起,10條鐵骨錚錚的漢子淚水齊刷刷地奪眶而出!
10個人,聯(lián)系20多個建設施工單位——
工程質量就是生命
立式風洞作為大型工程項目,參與建設的單位有20多個。這就意味著風洞建設組平均每個人要負責兩個單位的施工管理、監(jiān)督與協(xié)調。怎樣確保工程質量,10位建設者面臨嚴峻考驗。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立式風洞屬于特裝工程,很多施工項目都沒有現(xiàn)成的質量標準可參照。早在開工建設之前,建設組就查閱參考了大量的文件資料,多次找專家請教,編寫出了《工程施工質量管理辦法》、《大型設備安裝質量管理辦法》等10個質量管理文件和多項制度,把工程建設全過程納入有效質量監(jiān)控之中。
建設組嚴格把關、精益求精。風洞引進了一種調控風洞風速的新型設備。經調試,該設備誤差值僅為2‰,達到了廠方的設計標準。然而,建設組并不滿足,向廠方提出進一步縮小誤差值的要求,經過一番交涉,廠方將誤差縮小到了1‰。
10個人,解決了10多項技術難題——
有挑戰(zhàn)才有動力
風洞建設涉及幾十個專業(yè),上百臺設備。一項新技術,就是一座大山。實現(xiàn)科研試驗指揮控制自動化,是擋在建設組面前的第一個“攔路虎”。在試驗控制中心,試驗值班長既要指揮全部參試操作手,還要控制各個子系統(tǒng)的微機,這就需要運用復雜的現(xiàn)代網絡技術。攻關的重任落在了建設組組長李德祥肩上。怎么辦?手頭幾乎沒有什么可以借鑒的資料,再加上人手緊張,不可能長時間出去“取經”……李德祥深知,攻不下這個難關,不但降低了系統(tǒng)的先進性,試驗值班長只能逐個查問每個試驗階段的效果,既繁瑣,又耽誤時間。
李德祥拼了!長達3個月,他日夜守在機房,終于把變頻器、高壓系統(tǒng)、低壓系統(tǒng)、風冷系統(tǒng)、監(jiān)控系統(tǒng)、測量系統(tǒng)組成了一個網絡,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使風洞建成后與其他低速風洞比,自動化程度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10個人,736個日日夜夜苦熬拼搏——
丹心一片鼓風雷
2003年4月,風洞建設剛剛起步,非典疫情肆虐。建設組副總設計師葉吉成帶領2名科技干部出差審查設計方案,一回來就被請進了隔離室,同事們每天把飯菜連同設計圖紙送到隔離室,他們“面壁設計”,一熬就是1個月。
2年多來,建設組的10位同志誰也沒有休過一天假。工程師熊建軍、何仕健參加高職評定,因為施工現(xiàn)場脫不開身,只得放棄資格考試機會。
負責風洞動力系統(tǒng)設計、土建電器部分的工程師王政,母親患重病要做手術,愛人給他打來電話,可動力系統(tǒng)正在通電調試,一刻也不能離開。直到母親病愈出院,王政也沒有去看過母親一次……
736個日日夜夜過去了,一座大型風洞拔地而起,10條鐵骨錚錚的漢子淚水齊刷刷地奪眶而出!
分享到:
上一篇:官方報道顯示洪都同時研L15和某神秘重點型號[ 12-06 ]
下一篇:中國研發(fā)成功新型數(shù)字地圖提高精確打擊能力(1)[ 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