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兩國陸地邊界已勘定294公里共豎258塊界碑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楊躍萍報道中越邊境云南麻栗坡天??诎缎蹅サ膰T旁,一塊長方形的花崗石界碑引人注目,界碑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紅色的“中國”兩個字醒目耀眼。界碑旁,兩國商人與貨物你來我往。
日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越南時,中越雙方一致表示,要確保如期實現最遲于2008年完成兩國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并簽署新的邊界管理制度文件的目標,把兩國邊界建成和平友好和長期穩(wěn)定的邊界。中越雙方自從2002年開始正式啟動兩國陸地邊界云南段勘界立碑,到目前為止,勘界工作進展如何?
294公里邊界豎258塊界碑
據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負責中越勘界事務的干部介紹,國家賦予云南省的中越陸地邊界云南段勘界任務是,首先在實地完成勘定498個號564塊基本界碑和必要的若干輔助界碑位置及相應的邊界線,并對界碑進行豎立和精確測量的野外勘界工作,爾后完成業(yè)內整理工作。
這位負責人介紹,中越陸地邊界云南段共分六個聯合勘界組,具體負責江城(綠春)段、金平段、河口段、馬關段、麻栗坡段、富寧段的聯合勘界工作。中方參與中越陸地邊界云南段聯合勘界的工作人員超過200人,與越方勘界人數大體對等。
為高質量地完成這次勘界任務,國家測繪局向云南派出了19位測繪專業(yè)技術人員,他們被分派到6個聯合勘界組。
經過全體勘界人員3年多的艱苦努力,截至2005年10月31日,中越陸地邊界云南段共確定296塊基本界碑位置,占總預設基本界碑564塊的50%,增設45塊輔助界碑,豎立了258塊界碑(含輔碑7塊),精確測量了188塊界碑(含輔碑2塊),勘定了294公里邊界線。
在中越邊界“失身”“失足”
中越兩國的勘界者們就在邊界的崇山峻嶺間默默無聞地工作著。楊曉東是勘界組里的醫(yī)生,就職于江城縣曲水鄉(xiāng)衛(wèi)生院,是土生土長的哈尼漢子。
他向記者介紹說,測量7號界碑那天,蒼蠅蚊蟲特別多,每個人頭上就像繞著一團黑云,走到哪里,跟到哪里,揮之不去,攆它不走,抽煙熏也無效。更可惡的是蜜蜂,也許是人們身上的汗味吸引了它們,在人不動的時候它們就從領子、袖口、褲管爬進身子并隨時準備蜇你一下。那幾天,幾乎每個人都被蜜蜂蜇過,多的一個人身上被蜇過三四次。
云南省外事辦干部何尚被編在中越陸地邊界聯勘第一組。他對記者介紹說,在江城段的時候每天上界爬山,他的上衣都被汗水浸濕,于是他便自嘲“只要上界他就常常濕(失)身”。不想到了綠春段,山更高,坡更陡,路更險。從新寨到大馬角再到牛龍,幾個寨子都能看見,似乎相互間喊話也能聽見,但走起來卻要三四個小時,而且讓你領會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坡。先是一直向下,哪里低就往哪里走,一直到河溝,你也別奢望能有一段平路走;跨過河溝,又一直向上,哪里高往哪里走。一趟下來汗水不僅打濕了他的衣褲,而且打濕了鞋襪。于是他自嘲,“到了綠春不僅濕(失)身,而且還要濕(失)足”,“真應該多多加強鍛煉,不然就會落伍”。
麻栗坡縣外事辦副主任廖維敏是為數不多的參與中越陸地邊界云南段勘界工作的女性之一。她說,自從參加勘界工作就遠離了霓虹燈、時裝、高跟鞋,經常是穿著迷彩服在原始森林里轉悠,風餐露宿已成家常便飯。
“硬骨頭還在后頭”
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負責中越勘界事務的官員表示,中越陸地勘界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中越陸地邊界云南段六個聯合勘界組全體人員有信心完成兩國領導人交給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這位負責人介紹,中越勘界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陸地邊界條約》為主要依據,同時參考實際地形、歷史管轄狀況。由于勘界工作是本著先易后難原則進行,目前中越陸地邊界云南段已經確定的296塊基本界碑位置和已豎立的258塊界碑,都是在雙方無爭議地區(qū),可以說勘界工作的“硬骨頭”還在后頭。
這些“硬骨頭”將涉及雙方有爭議地區(qū)、邊民過耕地等,在這些地區(qū)勘界難度將增加。另外,確定基本界碑位置只相當于有了“房屋設計圖”,還得蓋“房子”——豎立界碑。而由于中越邊境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發(fā)生沖突,中越兩國關系正常化后,邊境地區(qū)經過幾次排雷,邊境口岸、主要通道已為無雷區(qū),但仍存在“封閉雷區(qū)”,如在雷區(qū)立碑還涉及到排雷問題。